读书笔记:置身事内
本文记录 2022 年 4 月在读书小组发的一篇读书笔记。
《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兰小欢
图片来自豆瓣
一本通俗易懂的政治经济学科普书籍,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说,“本书力求简明扼要,突出主要逻辑和重点事实”,但作者依然标注了大量参考文献,并在每章末尾列出扩展阅读材料。 本书以地方政府投融资为主线,介绍地方政府的基本事务、收入、支出、土地融资和开发、投资和负债,并解释这些微观行为对宏观现象的影响,包括城市化和工业化、房价、地区差异、债务风险、国内经济结构失衡、国际贸易冲突等。 作者在讲到地方政府的城市化发展模式时认为以土地为中心的城市化忽略了城市化的真正核心:人,并非常典型地总结到:梦想买不起,故乡回不去。
作者针对目前问题给出的药方我总结为三点:生产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人口自由流动,向大城市集中;大城市要大力发展服务业,工业未来不会创造岗位。 但我对部分药方不太赞同。 作者强调人均GDP的平衡,认为不应该限制人口流动,让人力自愿流向大城市,拉低人均GDP,也就能维持服务业的低人力成本。 作者认为未来工业不会创造岗位,解决就业和提高收入必须依靠服务业的大发展,而这只能发生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中。 感觉还是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来维护另一批人的思路,有点儿像农业工业剪刀差的翻版,利用服务业的低人力成本来留住“高端人才”。 而且大量聚集的服务业也会抬高特定地段的地价。从最近上海疫情来看,一家独大的发展模式应对未来风险的能力太差,有必要让各个地区均衡发展。
读过全书受益最大的是第一章,介绍政府间事权划分的基本逻辑,包括事权划分三原则:外部性和受益范围原则、信息复杂性原则、激励相容原则。 后两项在平时工作中就体现得非常明显。 信息优势的一方拥有决策优势,获取和传递信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经历,作为信息载体的文件和会议成为权力的载体之一,也就需要一套复杂的文件和会议制度。 权力实质是在说不清楚的情况下由谁来拍板决策的问题。 做任何事都有代价,最优的结果是让效果和代价匹配,而不是不计代价地达成目标。 政绩和晋升对地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成员非常重要,却无法激励绝大多数公务员,他们最在意的激励并不是晋升,而是实际收入以及一些工作福利,包括工资、奖金、补助、补贴、实惠的食堂、舒适的办公条件等等。 但外部奖励需要看得见的工作业绩,而绝大多数工作都没有清清楚楚且可以实际衡量的业绩,因此需要使命感、价值观、愿景等种种与内心感受相关的驱动机制。 这与业务运行工作及其类似,很难明确体现工作量,就得从其他能衡量工作量的工作上体现自身价值。
书中介绍的政府事务内容都可以在事业单位找到相似之处,多了解政府的工作决策机制也有利于在单位更高效地开展工作。 成功的政策背后是成功的协商和妥协,而不是机械的命令与执行。 不存在脱离了具体场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根据现实变化不断调整。
用全书最后章节的一句话做结:
相信中国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