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张医生与王医生

目录

本文记录 2022 年 3 月第一周在读书小组发的一篇读书笔记。

《张医生与王医生》伊险峰/杨樱

图片来自豆瓣

作者通过自己两位医生高中同学家庭的奋斗经历,描述过去三十年沈阳的沉浮,探寻后计划经济时代沈阳衰落的原因。 但无论是两位主人公家庭的典型程度,还是本书的分析论证,都无法支撑作者的野心。 这是参加读书小组以来读得最纠结的一本书,书中描述的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氛围正是我成为北漂的关键原因,但书中对现象的某些深入分析却和我的认知相左,甚至有些论断在我看来已经到了离谱的程度。

全书以工人阶级实现向中产阶级的阶级跃升为主线,从工业城市、单位社会、稀缺经济、工人阶级文化、男性气概、重大历史事件和时代变迁等不同方面来描述沈阳文化中的“社会”到底是什么,并试图分析沈阳乃至整个东北为什么会衰落。 书中很多论证看起来像是为了说明而说明,与主人公家庭没有任何联系。 很多论证在我看来并不成立。比如作者将八十年代沈阳就业率高双职工家庭多归结为穷,将沈阳对计划生育的严格控制归结为钱和文明程度等等,这就是极其离谱的观点了。 同时,非常遗憾的是作者似乎将东北衰落归结为地区的人文环境,没有提及九十年代以来苏联解体、朝核问题对东北亚地缘政治的深刻影响。

从诸如“1949年XX建政”等描述方式来看,作者似乎想保持游离于政府之外的“知识分子”形象。 作者认为城市由消费驱动,用美国的例子来说明城市是为中产阶级提供服务的,没有产业工人的位置。 书中也频繁引用研究英国三十年代工人阶级的论著来对比沈阳的八九十年代。 我很难赞同城市乃至国家发展只有英美一种模板,产业空心化的危害已然显现,我们需要走出与资本主义不一样的发展道路。

从个人经历来看,两位主人公家庭脱颖而出在于对教育的重视,更在于选择医生这个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而需求量越来越大的职业,而医生正是书中所说工人阶级更喜欢的手艺人,通过积累经验可以持续保持个人竞争力。 以两位主人公为代表的 70 后一代人享受到了国家高速发展的红利,乘时代东风可以完成人生逆袭。 教育曾经是改变人生的各种路线中最容易实现的一种,而未来却不一定还能有这样的机遇,所以不相信奋斗还能相信啥,让我们投入到内卷的大业中吧。

参考

豆瓣《张医生与王医生》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