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枪炮,病菌与钢铁

目录

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

原作名:Guns, Germs and Steel: The Fates of Human Societies

本文记录 4 月在读书小组内发的 4 段读书笔记。

第一部分

1-3 章

作者在第一章中介绍从人类诞生到公元前 11000 年左右的历史,这一年代大致相当于世界上一些地区村社生活的开始,是用以比较不同大陆的历史发展的合适起点。 作者不认同关于美洲大型动物灭绝的气候理论和关于澳大利亚/新几内亚大型动物灭绝的气候理论,认为是由人类的捕猎行为导致它们的灭绝,而大型动物的缺失也对其后的人类历史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第二部分会介绍到,大型哺乳动物是重要的蛋白质来源,可以用于人力无法实现的耕地,可以用于长途运输和战争)。 一个被送回到公元前 11000 年的观察者可能不会预测到哪个大陆上的人类社会会发展最快,但他可以提出充分的理由说明任何一个大陆都有这样的机会。 事实上,从那时起,某些大陆上的族群已经比其他大陆上的族群领先一步或处于明显优势。

第二章以波利尼西亚群岛为例简要地考察岛屿环境在较小的时空范围内对历史的影响。 莫里奥里人被毛利人征服可以看成是一个短暂的小规模的自然实验,测试环境影响人类社会的程度。 莫里奥里岛无法种植热带植物,人们只能回归狩猎采集生活,不能生产农作物,无法养活专职人员,例如手艺人、军队、行政人员和首领等。没有其它岛屿可以移民,放弃战争,不好战,人口受限,缺乏强力的领导和组织。 从而被不到自己人口总数一半的毛利入侵者而轻易征服。

在波利尼西亚群岛之间,至少有 6 种环境可变因素促成了波利尼西亚社会之间的这些差异:

  • 岛屿气候,气温和降水量;
  • 地质类型,土地是否肥沃;
  • 海洋资源,是否有丰富的海产;
  • 面积,容纳人口的数量;
  • 地形的破碎,地形是否会阻隔人员行走往来;
  • 隔离程度,与其它岛屿的距离。

关于现存人类社会的与环境有关的差异性问题,波利尼西亚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令人信服的例证。

第三章以印加帝国末代皇帝被西班牙入侵者俘虏的历史,介绍来自不同大陆的各民族之间的冲突。 试图分析为什么是西班牙人俘虏了印加皇帝,而不是反过来。 直接原因包括:

  • 以枪炮、钢铁武器和马匹为基础的军事技术;
  • 欧亚大陆的传染性流行病;
  • 欧洲的航海技术;
  • 欧洲国家集中统一的行政组织和文字。

即便现在没有历史上那样的征服战争,上述这些直接原因在当今社会也有所体现,比如我们在强调自主创新和推进重点领域攻克卡脖子技术,比如最近我们在大力推广接种新冠疫苗,比如我们在面对新冠疫情时所展现出来的动员能力等等。 但这些不是终极原因,因为正是终极原因产生了近似原因,产生了实际结果。 为什么直接优势在欧洲一边而不在新大陆一边? 后续章节会讨论这个问题。

第二部分

4-10 章

介绍粮食生产也就是农业对文明发展的重要性。 作者认为粮食生产是枪炮、病菌和钢铁发展的一个先决条件。 在粮食生产上具有领先优势的那些地区里的族群,在通往枪炮、病菌和钢铁的道路上也取得了领先的优势。 作者继续分析为什么会选择种田而不是狩猎采集。 粮食生产制度的渐次形成是许多关于时间和劳力分配的不同决定积累的结果。 在地球上大多数适于粮食生产的地区,狩猎采集族群只能有两种命运:要么他们被邻近的粮食生产者所取代;要不他们为了生存只有采纳粮食生产的办法。 作者接着介绍如何古人如何在无意识中驯化了植物。 到了罗马时代,今天的几乎所有作物都已在世界上的某个地方得到驯化。 作者进一步分析某些地区没有发展农业到底是当地人的问题,还是当地可以得到的野生植物的问题。 通过多个示例说明农业发展的差异与族群本身没有任何关系,而是与生物区系和环境有着最密切的关系。

对于驯服动物的困难,作者则借用《安娜 卡列尼娜》著名的第一句话来说明。

幸福的家庭都是幸福的;不行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任何一点不满足条件都会导致驯化失败,即使是现在也无法比古代人驯化更多的大型哺乳动物。 欧亚大陆以外没有大型哺乳动物被驯化的原因不在当地的人,而在于当地现有的哺乳动物本身。 最后,作者介绍地理因素对农业传播的影响,指出传播速度的差异只是欧亚大陆轴线走向与美洲或非洲大陆轴线相比较的结果,而不是欧亚大陆早期农民具有过人的智慧。

第三部分

11-14 章

介绍粮食生产对病菌、文字、技术和中央集权的政治组织的影响,这四项都与稠密的庞大人口和定居的生活方式有关。

致命病菌往往来源于动物,而新大陆因为仅有少量的驯化动物,所以没有演化出致命病菌,对携带病菌且拥有免疫能力的欧洲入侵者无能为力。 从中能看到为什么我们现在会积极推广接种疫苗,目的之一可能是尽快构筑免疫防线,在世界再次开放时占据先机。

用文字传播知识可以更准确、更大量和更详尽,在地域上传播更远,在时间上传播更久。类似我们写代码需要注意代码的规范,附加合理的注释和文档说明。

作者不认同“发明的英雄理论”,认为技术发展是长期积累的,而不是靠孤立的英雄行为。 同时作者认为技术是需要之母,而不是发明出来去满足某种预见到的需要。 不同大陆间技术发展方面的差异来自粮食生产开始的时间、技术传播的障碍和人口的多寡等3个因素的变化,而不是因为人的智力不同。 如果没有技术的传播,得到的技术会更少,丢失的现有技术会更多。 类似我们对技术共享的态度,如果将某项技术当成是不可分享的核心竞争力,那么可能这项技术很难传承下去,也不可能成为未来的主流。

在第三部分的最后,作者说明形成复杂的大型社会需要中央集权的政治组织。

第四部分

15-19 章 + 尾声 + 日本 + 附录

在第四部分及后续附加章节中,作者将全书所讲内容应用在每个大陆和一些重要岛屿,包括澳大利亚、中国、新几内亚、美洲、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日本等六个地区。 作者在尾声中再次强调全书的核心观点,即

各大陆民族长期历史之间的显著差异,不是源自这些民族本身的天生差异,而是源自它们环境的差异。

这些差异一共有四组:

  • 可驯化的动植物品种差异;
  • 影响大陆内传播和迁移速度的因素;
  • 影响大陆之间传播的因素;
  • 面积和人口总数的差异。

全书观点有些“地理决定论”的意味,作者自己也提到这一点。 在学区房比较火爆的现在,我觉得下面的问题有类似之处:一个学校成为名校到底是因为这个学校师资力量强,还是因为学校的学生比其它学校水平高?

如果仅凭地理因素就能决定一个地区是否先进,那么拥有得天独厚优势的我们早就应该一统天下了。 作者也在尾声和附录中尝试分析这一经典的问题:“为什么是欧洲而非中国?” 作者认为文化因素和具有某些特质的个人可能会对历史的进程有所影响,并将欧洲的崛起归结于“最优分裂原则”,创新在带有最优中间程度分裂的社会里发展得最快,太过于统一的社会处于劣势,太过分裂的社会也不占优。 暂且不谈前一观点是否偏向于“英雄史观”,对于将欧洲崛起归结于分散国家有利于竞争这点,我觉得有点儿太过勉强。 可能与本书成书于 1996 年,作者尚未看到我国在新千年的快速崛起有关,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作者的分析没有任何道理。 考古界总能有颠覆性的发现,导致历史书中某些论据失效,但不会影响对历史书中核心观点的领会。 在本书中我看到粮食的重要性,也看到人口的重要性。 期待即将公布的七普数据能给我们的未来带来更多的信心。

后记

《枪炮、病菌与钢铁》书中强调粮食生产在文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粮食生产带来定居的生活方式,定居生活的族群可以制造更多大型、不易携带的设备,也就能带来更多的枪炮和钢铁。

最近读到一篇 tinyfool 写的公众号文章《我为什么要逃离北上广了》。 我从中看到居住环境对发展的影响即便放到现在也是有效的。 当我们居住环境比较狭小时,尤其是在一线城市的收入几乎永远无法获得理想居住体验的情况下,很多事情没有条件去实现,也许还会限制个人可能的发展方向。 看到越来越多的人与 tinyfool 一样选择离开一线城市,我忍不住开始怀疑当初的选择,在一线城市真的会有美好的未来么?我一直期望能有个肯定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