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中国气象局大院有感

目录

今天下午,大气科学基础知识培训班组织学员参观中国气象局大院各单位,包括:

  • 华风影视
  • 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 国家气象中心
  •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我有幸时隔六年后再一次参观大院内的直属单位。

上一次参观还是在2013年的入职培训。因为时间太远,无法回忆完整的参观流程。 记得我们当时参观了气象中心、气象信息中心、卫星气象中心和华风影视。 各单位参观的部门基本与本次一致,但当时没有参观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六年的发展时间足够让一个单位展示一个全新的面貌,这正是我这次参观最直接的感受。

华风影视

我对华风影视了解很少,可能与我们单位和华风影视没有直接的业务有关。 本次参观的天气预报直播间感觉比之前更加宽敞,墙上介绍的气象频道主播也大幅度增加。 我个人感觉电视广播和天气预报不算一个行业,所以参观也就只能单纯地看一下而已。

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随后,我们参观了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属于中国气象局公共服务气象中心。 两者关系类似于国家气象中心和中央气象台,属于一个单位两块牌子。

其实,我是在今年才注意到大院里有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这个单位。 经过几天前的公共气象服务课,和今天下午的讲解,我才知道到这个单位对于中国气象局,乃至整个国家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机制都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统一的平台发布各类预警信息,与目前气象局推行的集约化理念不谋而合。 当然讲解老师也提到,平台的推动是一个发展的过程,随着时间推移,大家会看到平台的效能,就会在平台中发送越来越多的信息。其实集约化理念也是一样,只有经过时间的检验,才能真正看到效果如何。

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的网站是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网,首页是标注各种预警信息的全球地图,非常直观方便。这才是提供服务的网站该有的样子。 很多时候,用户往往只对自己需要的信息感兴趣。我现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使用手机自带的天气预报APP查看天气预报。 当打开天气预报APP时,我只需要查看当天或者最近几天的天气情况,而不需要诸如娱乐、养生、视频、情感、美食等其它内容。墨迹天气在这点上就特别“墨迹”,我总觉得它在提供服务这方面有点儿跑偏,远不如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网的专注。当然也许是盈利压力导致墨迹天气APP内容的持续增加,但想做平台的APP都突破不了微信的天花板,所以还不如专注于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之前的公共气象服务课介绍过,气象服务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我感觉我们局大院对如何提供气象服务还没有清晰的共识。 今年8月份预报与网络司的《气象数据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中将气象局的直属单位划分为气象信息业务单位、气象数据服务单位和其他业务科研单位三种类型。规定由气象信息业务单位向非盈利部门提供数据,由气象数据服务单位向经营性部门提供气象数据,其他业务科研单位负责生产、提交数据并协助服务单位开展服务。 该规定目前还没有正式发布,应该还在修改阶段。

气象服务说到底就是气象数据的服务,该规定将打破现有大院内的气象服务格局。 但我个人不太看好将数据的生产和服务交给不同部门的这种分工方式。从目前中国气象局高性能计算机上各个单位跑的众多数值天气预报模式业务系统就可以看到,不管单位如何分类,大家还是需要自己生产数据。所以职责各自分开后的效果如何,可能得等规定出台的几年后再评估了。

国家气象中心

公共服务中心之后,我们参观了国家气象中心的重新装修后今年刚投入使用的会商室。 我也是第一次来重新设计后的会商室,果然与之前的面貌完全不同。

最明显的改变在于新的布局充分利用会商室南侧整个墙面的玻璃窗,增加空间的自然采光,让会商室变得非常明亮。 而不像之前的会商室那样,将窗户挡在电脑屏幕墙外侧,有一种压抑感。 另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采用吊顶形式的标牌,指示各个区域属于哪些岗位,并列出“航空气象”和“水文气象”等专业气象服务岗位。之前我没注意过气象中心会将航空和水文放在和强天气、台海相同的位置上,联想到气象中心近几年组建了环境气象中心,可能气象中心会越来越重视专业气象服务领域。 还有一个变化是新的会商室采用了各种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比如会商室正中吊起的4块显示屏,实时展示预报结果和其他业务信息。旁边的触摸屏展示了模式和网格预报的动态可视化产品。整个会商室采用云桌面的形式,不再设置物理主机,增加办公空间,让会商室显得更加宽敞。参观的时候正好有七八名的同事在某个岗位前谈论,完全不显得拥挤。

人性化的设计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会商室的设计具有很好的示范意义。 今天参观的其他业务平台,不是采用与之前的会商室一样的风格,就是太偏重于展示,缺乏让我耳目一新的感觉。 我也理解了为什么李泽椿院士在不忘初心报告中会提议可以考虑下将国家气象中心青年之星称号颁发给主持新会商室设计的同事。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离开会商室后,我们参观了位于新建办公楼二楼的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天镜平台。 新的气候楼使用更加现代的办公楼布局,天镜平台位于堪比演播室的宽敞大厅中,巨幅的屏幕提供各种不同类型的监控信息。 天镜大厅旁边就是中国气象局最新一代高性能计算机派-曙光的机房。

虽然我每天都会与派-曙光打交道,但我还是第一次看到它的真容。在气象局部署上一代高性能计算机IBM-HPC时,需要对老信息中心楼的二层重新加固并在楼外安装大量的设备用于散热。新的办公楼就完全满足高性能计算机机房的各项要求,新的机房看起来还有不少的扩展空间。

讲解老师介绍目前派-曙光在全球气象领域排名第四位,仅落后于日本、欧洲、美国。 虽然HPC的性能高低不代表数值预报模式的性能高低,但也能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为数值预报模式业务研发提供的计算能力。 派-曙光比上一代HPC提供更强大的计算能力,从2018年投入业务应用后,我们的数值预报业务模式有了大幅度的升级,包括:

  • 同化系统升级到全球四维变分同化
  • 具有31个成员的GRAPES全球集合预报投入业务运行
  • 区域3km分辨率系统从中国东部区域扩展到中国范围
  • 区域台风模式升级到亚太区域9km分辨率,并提高垂直层次
  • 区域GRAPES集合预报提高分辨率等等

数值预报模式的发展依赖于计算能力的提升,但可以看到,目前派-曙光已出现大量的作业排队现象,高性能计算资源严重不足。 对于气象局五年的HPC升级周期来说,计算资源增长太快了。ECMWF将于2020年在意大利建成新的数据中心,提供新的高性能计算机,届时我们气象局的HPC计算能力将与ECMWF进一步拉开距离。不过,也许在数值预报模式的HPC计算能力上,我们与ECMWF永远会有一定的差距。因为我们的HPC属于整个中国气象局,尽管数值预报中心是最大的用户,上面还同时运行大量的其他模式系统。 就像数值预报中心曾经同时运行引进的T639模式和自主开发的GRAPES模式一样,HPC上运行着各种各样的数值预报模式。

数值预报中心经过最近几年的努力,已经从双核模式逐渐过渡到单核模式,而且对于天气预报模式也不会再走引进路线。 不过,“引进技术,还是自主研发”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从不同角度出发,往往会得到完全相反的结果。 无论如何,单就HPC计算能力这一点,我们与世界先进气象中心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最后,我们参观了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卫星中心引进了智能机器人作为讲解员,不愧为走在时代最前沿的单位。 风云4号静止轨道卫星的发射成功代表我国的气象卫星事业已走在国际的前列。 当前的数值模式已离不开卫星的观测资料,我们单位也在第一时间将风云4号卫星的观测接入到模式中,并与卫星中心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

总结

经过半天的参观,我有很多收获。如果还像以前那样局限于自己单位的小圈子,就容易安于现状,而忽视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 正如单位领导说的,我在单位信息化方面缺乏突破性的工作,数值预报中心的业务系统和服务模式依然与六年前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在后续工作中,我会学习各个单位和部门的先进经验,努力在单位的信息化建设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